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理念始终贯穿罪错未成年人矫治全过程。相较于法律惩戒,修复其与家庭的情感联结,往往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关键。近日,鲅鱼圈区人民检察院“小螺号”未检工作室继首期“检护未央 静待花开”罪错未成年人花季守护行动后,特邀营口市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协会心理咨询团队,精心策划了以“为爱成长”为主题的亲子沙龙活动。五组曾因行为偏差接受司法干预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沉浸式互动中敞开心扉、重构信任,以一场充满温度的实践,开启了破冰与重建的心灵之旅。
此次活动打破传统说教模式,以“游戏化干预”为核心设计五项互动环节,让亲子关系在一次次互动中逐步破除沟通壁垒。
触碰里的情感流动
心理咨询师引导亲子将双手搭在对方肩膀上,相互轻拍肩颈。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家长卸下“权威”,让孩子放下 “戒备”,让他们意识到表达关心原来可以如此简单。身体接触这种 “非语言沟通”,往往比言语更能直接传递接纳与关心,这无声的抚触也成为最直白的爱的语言。
回忆里的联结重建
“请家长和孩子背靠背席地而坐,闭上眼睛,感受身后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体温,让记忆带你们回到过去,回忆孩子成长路上那些未被争吵覆盖的温暖碎片。”心理咨询师的声音轻柔而坚定。共同回忆的唤醒,重建了曾被冲突或忽视破坏的亲子情感联结。
卡牌里的心灵对话
心理咨询师让每人随机抽取三张精心设计的图画卡牌,卡牌上或许是灿烂的星空、一把伞、一只归巢的鸟、奋力攀登的人…… 大家以卡片为媒介,互相分享抽到的卡片让自己想起了什么。当回忆被卡片唤醒,指责与辩解渐渐转化为共情与倾听。
画布上的默契共鸣
亲子二人共用一张白纸,各执画笔,全程不能言语交流,只能一人一笔交替作画。绘画能让潜意识中的情感自然流动,而此项互动中“一人一笔”的共创模式,更强化了情感的互动效果——每一笔既是自我表达,也是对对方的回应,形成动态的情感交互。
沙盘里的彼此看见
在盛满细沙的沙盘前,琳琅满目的小物件静待挑选。规则简单却深刻:请你和孩子各自挑选一个最能代表对方的沙具。当亲子共同将沙具放在沙盘中央时,沉默的空间里泛起细微的波动。沙具无声地投射出彼此心中对方的模样——这种“看见”与“被看见”,正是亲子关系中最为珍贵的礼物。
互动游戏结束后,一位家长问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教育难题:“孩子总说我不理解他,到底应该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心理咨询师回答道:“了解才是爱的前提。许多家长的爱像一场单向奔赴,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付出,却从未问过孩子‘你需要吗’。了解孩子,是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急着解决问题,只有足够了解,爱才能真正抵达。” 心理咨询师还现场分享了一系列具有实操性的陪伴技巧,鼓励家长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律能力。参与活动的家长们一致认为,此次沙龙活动恰似一场及时雨,让他们深刻领悟到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与关键作用。
此次亲子沙龙活动借助检察力量的专业引导、社会工作的温情介入与家庭的深度参与,为涉案未成年人铺就了一条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回归之路。下一步,鲅鱼圈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开展此类帮教活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挽救模式,让法治的刚性约束与司法的温情关怀深度融合,为迷途少年点亮心灯、照亮归途。